"外卖小哥"夺"诗词大会"总冠军 13年练成诗词界扫地僧
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这是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第三季总冠军雷海为最喜欢的一句诗。从一名普通的外卖小哥,到令北师大教授康震感叹“不服不行”,雷海为用淡定自若的表现和满腹诗书的实力,征服了观众,也证明了自己。
参加节目的这段时光,在雷海为看来就是“千淘万漉虽辛苦,吹尽狂沙始到金”:“十三年前的刻苦读诗背诗,能够在十三年后站在央视的舞台上,参与这场诗词的盛宴,跟大家一起互相交流,一起学习一起分享,这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经历。”
【风里雨里,和诗一起】
“工作中背诗,一单外卖送到,一首诗也背会了”
雷海为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,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好,尤其语文和历史两科最为出色。父亲曾是一名老师,从雷海为小学一年级起就教他背古诗词。在雷海为的印象中,他背的第一首诗是宋代诗人林升的《题临安邸》,因为父亲很喜欢这首诗,“他经常跟我念叨,‘山外青山楼外楼’的杭州有多美”,这也让小时候的雷海为有了想去看看杭州的念头。
中专毕业之后,雷海为辗转深圳、上海等地打工,做过搬砖工人、餐厅服务员、礼品销售员,最终来到杭州成了一名“外卖小哥”。而他与古诗词“重逢”,源于一部电视剧《侠客行》,“剧里有李白的《侠客行》,我一直有一个武侠梦,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首诗”。费尽周折找到了《侠客行》全诗,兴奋的他立刻背了下来,后来更经常去书店读诗、背诗,回到家里默写下来,忘记了就再回去翻。
学习古诗词,对于雷海为来说完全出于爱好,“读诗、背诗于我而言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。每当吟诵起古人那些优美的诗句,心里总是无比舒畅。”送外卖的路上,雷海为经常默默地背记诗词,“一来巩固了记忆,二来也打发了路上的时间”。“虽然工作风里来雨里去,比较辛苦,但是我还是会抽时间看看诗词。在等餐或者休息的时候,我会把随身携带的《唐诗三百首》拿出来看,这样一单外卖送到了,一首诗也背会了,心里特别高兴。”
【其貌不扬,功底很强】
“他像《天龙八部》扫地僧,出手就震惊整个江湖”
家人知道雷海为要上央视非常高兴,守在电视机前看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第三季,可播了三期都没找到雷海为的影子。直到第四期,他作为最后一个挑战者登场,用带着湖南口音的普通话诵读了一句“千淘万漉虽辛苦,吹尽狂沙始到金”。当时的他可能也没想过,这句诗会陪伴他成为最后的冠军。
在节目组来看,雷海为并不突出,“百人团没有很明确的排名,但我们会选出一些种子选手,雷海为一开始并不在这个范围内。到第四期,他才引起了我们的注意。现场实时答题系统里他的排名一直蹭蹭蹭地上升,这时我们才意识到,他是一个很有实力的选手。”《中国诗词大会》负责选手组的工作人员说。
第四期里,雷海为八道题全部答对了,但因为抽到的题相对简单,总分未能超过当期最高分,遗憾离场,但他面带笑容,坚定表示:“我会再回来的。”北师大教授康震也对他信心十足:“他绝对不只是一个外卖小哥,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,每个人也都可能在你的跟前变成一个传奇。”
第九期的攻擂赛,雷海为顺利晋级决赛。最后的对决,对手是已连当三场擂主的“种子选手”、上一季亚军、北大才子彭敏。面对强大的对手,雷海为沉着冷静,最后一轮比拼率先获得4:1的优势,彭敏心理防线失守,出现失误而落败。对于雷海为的获胜,彭敏心服口服:“海为就像《天龙八部》里的扫地僧,平时不管江湖中事,但是一旦出手,就会震惊整个江湖。”
【沉默寡言,兴趣广泛】
“喜欢参加汉服活动,会耍双节棍,还会绘画”
在赛场上,雷海为给人的印象是淡定,即便是第九期攻擂成功晋级决赛,他好像也没有太多情绪波动。负责选手管理的一位导演说:“海为平时不怎么说话,总是默默待在一旁。节目选手很多,集合出发时,只要导演组给他发微信通知,他总会立刻回复,并按时出现在集合地点,并且默默地等在我们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,这点非常贴心。”
这位“外卖小哥”更像一个“文艺青年”,平时喜欢听音乐会、民乐会、越剧,参加汉服活动,登高望远……尽管话不多,但雷海为跟很多选手都成了好朋友。他最先认识的是选手陈珏如,因为一眼就看出她穿着“马面裙”,是“汉服同袍(汉服爱好者之间的互称)”。雷海为很喜欢汉服,在元宵节、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里,他会穿着汉服出去跟朋友聚会。这个月初,他还特意用两天时间,穿上汉服去参加杭州西溪湿地花朝节。
雷海为特别喜欢古典乐器,理想型对象是喜欢诗词、会弹奏乐器的女孩子。陈珏如还爆料,雷海为还会武术,会耍双节棍,还会绘画,“他喜好古人的琴棋书画”。
【自信乐观,才华自显】
不能再安静送外卖了,前路未知但诗心不变”
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第三季的报名大约是去年9月,经过海选、面试后,雷海为于11月来到北京参与录制。拿了总冠军后,雷海为回到杭州,绝口不提录节目的事,戴上头盔骑着车,继续当“外卖小哥”。直到节目开播,同住的室友们才知道几个月前雷海为去北京录的是什么节目,“他们知道我上了《诗词大会》特别惊讶,以前只是知道我有这个爱好,但不知道我这么厉害”。
雷海为最喜欢的一句诗是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:“这一句诗豪情满怀,充满了自信和乐观,思想积极向上。遭遇顺境可以用来自我肯定,遭遇逆境又可以用来自勉。”他最喜欢的诗人也是李白,“因为他极度浪漫和潇洒,他的诗也正如他的人。李白说自己‘一生好入名山游’,我也非常喜欢爬山,和他有共同的爱好”。
在陈珏如眼中,雷海为有些“我是清都山水郎,天教分付与疏狂”的气质:“这句诗的作者朱敦儒有一种超脱的心境,不与世俗同流合污。雷海为就有类似的地方,他是一个活在纯粹精神世界里的人,不需要任何附加的东西去证明他的才华。”在陈珏如看来,雷海为的成功颠覆了一些人“寒门再难出贵子”的想法,“对当下这个时代特别有意义”。
节目落幕,冠军头衔给雷海为带来的影响才刚刚开始。关注多了,采访多了,有企业想邀请他加盟,有诗友想跟他交流,还有人想指定点他送的外卖。“大概不能再安静地送外卖了吧,但具体如何我也无法预想,还是顺其自然吧。”雷海为也在琢磨以后的路该怎么走,但暂时还没有时间好好思考。不过,他非常肯定的是,喜欢古诗词的心永远不会变。
比赛中雷海为淡定自若
获得董卿盛赞
在与北大才子彭敏的对决中获胜
送外卖工作照
自信的雷海为
相关阅读:【诗词大会夺冠“走红”外卖小哥想回乡创业】
新京报记者 王煜
4月4日晚,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第三季总决赛现场,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,战胜北大硕士彭敏,获得总冠军。爆冷门的比赛结果,让雷海为成为“网红”。
昨日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,雷海为说,7岁起读诗,喜欢文字的韵律感,至今仍随身携带一本《唐诗三百首》。从20岁离家起,雷海为已经在外漂泊17年,尽管物质生活并不如意,也一直未成家,但是在他看来,“诗与远方”是一种永恒追求,读古诗词,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。
新京报:获得总冠军后,生活上有什么变化?
雷海为:周围人都是通过看电视,知道我拿了总冠军,从4日晚上之后,生活就发生了一些变化。比如身边的工友们,觉得很意外,很惊奇,会说我“很厉害”之类的;然后就是各种人回来拜访,加上一些媒体采访,也没有办法继续工作,所以5日之后我就没有再送外卖了,一直就在家里。
新京报:之前是什么样的生活节奏?
雷海为:以前是每天上午8点钟起床,然后要做饭,把早饭和午饭一起做了。上午出门送外卖,大概10点半开始忙,一直到下午2点半,之后就是回来吃个午饭,换一个电瓶。中间我会休息一个多小时,用来好好地看看书。然后从下午4点半开始,忙到晚上8点半以后。
新京报:收入上怎么样?
雷海为:夏天的话是旺季,一个月可以到8000多元,现在淡季的话,差不多就是4000多元。
新京报:利用午休时间读书,会跟周围人格格不入吗?
雷海为:现在和7个同事合租,他们一般回来就是打手游,或者看视频。平时大家各玩各的,很少管别人的事情。
新京报:一般会读些什么书?
雷海为:经常带在身边的,就是一本《唐诗三百首》。前两天发现一本好书,叫《汉语语音史》,因为我对于古汉语发音一直就很感兴趣,所以就买来带在身边,休息的时候读一些。
新京报:关注古汉语发音,与喜欢读诗有关系?
雷海为:是的,之前我读古诗的时候,发现很多地方并不押韵,感觉很奇怪。因为按理来说,所有的诗歌都是要合辙押韵的,后来就去查一些资料,才知道原来古汉语的读音和现在的汉语读音差距比较大。一些现在读起来不押韵的诗句,用古音读,就会显得流畅很多。一直以来,我都比较想探究下,这些古代的诗歌,在产生的那个年代,到底应该怎么读。
举一个例子,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“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” 这一句诗,按照现代汉语,最后一个字的读音是“xie”,但是这样读是不押韵的,读不通。后来我去看这方面的书籍,才知道这个字在唐代读作“sia”,是一个现代汉语已经消失的音调,叫尖团音,如果用唐代语音去读,那这一句就是押韵的。
“看到喜欢的诗就想背下来”
新京报:为什么会对古诗词感兴趣?
雷海为:跟小时候的家教有关系,也跟父亲有关系。父亲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师,后来在基层司法所工作。小时候,家里要求很严,上学后就强制我背唐诗。
第一次背诗是在七岁的时候,还记得背的第一首诗是《题临安邸》,“山外青山楼外楼,西湖歌舞几时休”,当时就很喜欢这种有韵脚,又朗朗上口的句子。发展到后来,背诗词的兴趣,要比读课文的兴趣大很多。一直到现在,我的现代文读得都很少,只是偶尔会看一些小说。
新京报:是刻意去背诵,还是反复阅读之后自然记忆?
雷海为:学生时代,主要就是老师要求背诵。2004年,我开始自学诗词格律之后,对这一块的兴趣更加浓厚,开始大规模的背诵。
其实就是刻意地去背,看到自己喜欢的诗,就很想背下来。相比较而言,我觉得自己的记忆力比较有优势,小时候大人就说我记忆力好,读书的时候背诵也比同班同学要更快。
新京报:为什么会去参加诗词大会比赛?
雷海为:第一次看到,是在电视上。因为非常喜欢诗词,所以很想去试试。后来找到报名渠道,就填写了报名材料。
一开始没有抱什么希望,因为参加的选手非常多,很多在学历上、经历上都很强,所以没有想过能拿什么名次。
新京报:比赛的流程是什么样?
雷海为:前后差不多半个月时间,一共三关,第一关是电话测试,通过后参加现场海选,最后前一百名再进行决赛。其实闯到后面时,感觉名次已经不重要,因为据说有10万人参赛,能进前一百就很不错了。后来能夺冠,真是没有想到。
新京报:怎么看待自己夺冠后成为“网红”?
雷海为:这么多人关注我,其实关注的不是我个人,这种现象证明,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传统文化,我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。
打算回老家创业
新京报:这些年的经历是怎样的?
雷海为:我的老家在湖南洞口县,20岁那一年,就是2001年,中专毕业从老家出来。在中专里,学习的是电工,所以首先去深圳一家工厂做了半年电工;2002年跑到上海,先是在磁悬浮列车工地上做挖电缆的小工,后来换了很多工作,包括在洗车场做洗车工,在餐厅做服务员,还做过推销员。后来到一家礼品销售公司工作,才算是稳定下来。
新京报:后来怎么到了杭州,做起外卖小哥?
雷海为:2008年的时候,上海的公司改行,我就走了,但是在上海一直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。上海的工作节奏很快,压力比较大,当时我已经27岁,想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稳定生活下来。
这段经历跟古诗词也有关系。读诗时发现,古诗词里描写杭州的非常多,包括小时候背的第一首诗,就是讲杭州的,对杭州比较向往,于是就来了。第一份工作也是做礼品销售,但是因为工作模式不一样,不太习惯,后来去了一家广告公司。2011年,快递业兴起时,我开始送快递,到2015年外卖行业兴起,收入比较高,就开始全职送外卖。
新京报:喜欢现在的工作状态吗?
雷海为:我不是很喜欢送外卖这个工作。对我来说,这只是一种维持生计的手段。杭州这边的冬天非常冷,我的眼睛不太好,风一吹会流眼泪,夏天又很热。有可能的话,希望找一份跟自己兴趣爱好有关的工作。比如我喜欢诗词,就比较想从事文字类的工作。
新京报: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?
雷海为:理想中的生活状态,就是做一份自己喜欢,能够带来快乐的工作。这样的话,我会觉得这不是一份工作,而是一种享受。
送外卖不是一个长久之计,因为受到年龄的限制,身体赶不上。打算再送一两年回老家去创业,可能是做养殖,具体的还没有想好。
新京报:怎么理解“诗与远方”?
雷海为:现在很流行说“诗与远方”,我认为这是人世间的一种追求,永恒追求,不管眼下的生活环境怎么样,人都要有梦想要有追求。
对我来说,诗歌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寄托,我能够从中得到快乐。远方就是需要去追求的美好生活。
新京报:将来有了孩子,会让他(她)背诵诗词吗?
雷海为:那是肯定的,要从小培养,而且要耳濡目染,培养对于这一方面的兴趣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